感知时代的冷暖
韩寒已经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符号,有着说不尽的话题。在他最新的杂文集《我所理解的生活》中,他全方位向人们展示了生活中真实的自己,以及他对时代冷暖的感知。
过去一年,韩寒受到很多争议。韩寒说,处理争议最好的办法就是“少说,多做,不解释”。在这本书里,韩寒总结式地写道:“历史只会记得你的作品和荣誉,而不会留下一事无成者的闲言碎语。”三十而立的韩寒,全方位剖析自我,无疑是要让自己来一次成熟的转变。韩寒还谈及感情、家庭、偶像,第一次诚恳地袒露自己的世界观、价值观和人生观。如果说文字体现了他的悲悯、他的关心和力所能及的话,那他的赛车恰好体现了他的柔软、美好、追求,以及力所不能及。
成就韩寒的是他的杂文,他针砭时弊,如他在《什邡的释放》中写道:“只用了十年,老家已经变成河水如染料、空气似毒药的地方。当年发展这些污染严重的工业项目时,他们骗村民说要发展GDP,只有税收多了,才能造福大家。十年过去,村民们的生活和福利状况比起以前没有很大改善,但我们再呼吸不到新鲜空气了。”韩寒不无忧虑地写道:“老百姓选择了忍,因为环境部门的检测报告显示,一切合格。是,做人做事,如果没有了下限,可不什么都合格吗?”
韩寒改变了文艺的腔调,口吻幽默,调侃批判官场作风。如在《我和官员的故事》中,韩寒写道:“看见好的捧个场,遇见坏的冷个场,碰见傻的笑个场,等他们自己给自己砸个场,也只能这样。”韩寒还幽默地写到在一次与领导的饭局中,他说:“你们的办公楼还有这家饭店建设得最气派,要不我写篇文章歌颂一下?”话刚出口就觉得有点失礼,不料一桌人连声称好。韩寒的文字够“坏”,“坏”在道出平凡百姓的支吾难言,不假思索、真情实意;“坏”在戳破道貌岸然者的虚情假意,一针见血、酣畅淋漓。
韩寒还分享了个人的成长经历,说出了他内心的失落。在《太平洋的风》中,韩寒说他失落在不知道我们的后代,能不能生存在一个互相理解而不是互相伤害的环境之中;他失落在当别人以善意对他的时候,他的第一反应居然是会不会有什么阴谋……除了利益和人与人之间的斗争,我们几乎对一切都冷漠。这种冷漠和荒诞所催生的新闻,都被世界各地的报纸不停地放在头版,无奈地成了这个民族的注释。由此可看出韩寒的率性而为,以及他的独立思考。
读完全书,我觉得从书名就可以看出,韩寒想借此与读者进行深刻的思想交流,这种交流并非空泛的自说自话。因为读者的生活本质具有趋同性质,只是外在表现形式纷繁多样而已,所以每个人对生活的理解,与韩寒的理解之间,将会产生印证和比较。而韩寒之所以成为媒体关注的对象,是因为他身上所具备的,正是众人身上所缺少的。